2008 年 8月 21日 --- 2009 年1 月12 日 ,我有幸作为我校与明尼苏达大学的交换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 美利坚度过了 144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无数个快乐,兴奋抑或是幸福的瞬间将永远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留下烙印,成为我永远珍藏的宝贵记忆。此次美国之行,虽然短暂,于我却意义非凡。这段快乐而充实的访学生活不仅使我有机会零距离的体验美国家庭生活,大学校园生活,更切身的感受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与文化,更赋予我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成熟的心态。东西方差异使我感到文化冲击的同时,我也在深深思索,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形态发展到一种极端抑或称为极致的国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视角与心态去观察与对待这种差异。
144 天,每天都有新鲜的元素充斥着我的感官,大脑和身心。 144天,经历了太多太多:全美排名 33的大学课堂,原汁原味的美国家庭生活,美国大选日狂热的政治游说,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疯狂派对,东西海岸旅游胜地的观光游走……我感受着,体验着,学习着,也在思索着。
学习篇
明尼苏达大学建校于 1851年,其悠久的历史,气派的校园建筑风格,一流的师资,完善的硬件教学设备以及高素质的教授与学生使其成为美国中西部一流大学的典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美公立大学中排名前三的学府。相比中国的大学教育,美国的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型,即大学普及程度很高,但要想在本科四年顺利通过所有考试并获得学位证书就并非易事了。每一门课都有大量的作业,阅读材料和 presentation,相当有挑战性。
美国大学进行的是选课制度,我在学期初选了三门课程 :ESL(English as a sencond language),创业课和管理会计。印象最深的要数创业课了。我们的教授 Steve毕业于耶鲁大学的 MBA,并先后做过三个公司的 CEO,有着资深的阅历和敏感的经济头脑。班上同学年龄和经历也都参差不齐。有的是本科生,有的是研究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过工作或创业经验的职员。创业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为了让我们更深刻的体验创业技巧和步骤, Steve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们的 venture,即在课堂上真正尝试一次创业:利用课上时间在教室这个有限空间做一笔生意,班里其他同学就是你的竞争对手,也是唯一的顾客来源。整个过程自己确定创业主题,自己筹备资金,自己进行产品宣传,当然也要自负盈亏。我所在的小组由三名中国学生和两位美国学生组成,在一番热烈讨论下,我们最终决定 venture的主题是卖茶 —茉莉和龙井。计划一经决定,我们便一起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做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财务分析,并去学校的餐饮行业如星巴克进行实地调研,最终整合成系统全面的创业计划,并向全班同学做了详细周全的presentation。在进行 venture的四周内,我们的茉莉花茶受到了教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第一周销量就高居全班之首。最后一周我们还推出买一赠一的促销策略,大大增加了销量。四周下来我们小有收获,稳赚了一笔,也算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还发现美国商学院的同学都特别注重 network(人际关系)的拓宽与利用,我们课堂内容有一项就是请你认识的企业家来课上做 guest speaker演讲,如果你能请来这样的 speaker,你的期末成绩会有额外的加分。此外,美国大学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管是 case study还是 business plan还是最后的 presentation,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数自然由小组的综合表现决定。这和国内教育造成的中国学生喜欢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公司甚至是科研机构效率与业绩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吧。在和组员的合作与交往中,我们彼此之间也培养了深厚的友谊。组员 Jason是个特别友善的美国朋友,平时不仅对我们的问题和请求有求必应,还热心的给我们介绍明州好玩的地方,学期末还开车带我们去明州最大的赌场一起小赌了一把。
ESL ( English as a secong language)课是针对母语不是英语的国际学生开设的一门语言课程,我选了其中的一门高级写作与阅读,课程任务也相当有挑战性。课堂规模很小,只有 20名同学,却来自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秘鲁、索马里、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虽然大家的背景与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大相径庭,却怀揣着同一个目标,很多时候交流起来也很有共同语言。短短的 18周,我们需要写一篇美国 NPR电台的“ this I believe”essay,通读一部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 Of Mice and Men,还要做实验室研究调查并做 presentation,整个学习任务也相当有挑战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学的 presentation,几乎所有的课都需要做 prensentation,主题通常是自己选定,在既定的时间内通过 PPT来展示你的研究和调查成果,并现场回答教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这将是决定期末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学生从小就喜欢并善于表现自己,这样的 presentaiton对他们当然不在话下,可这对我们这些从小到大接受惯了填鸭式教课方式的亚洲学生就不一样了。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更需要克服语言上的困难完成一堆堆生词多的吓人的阅读材料,做出吸引人的 PPT,并事先在课下一遍遍练习演讲词到达熟练的程度,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当老师在评分表上写下 9.5的那一瞬,那种成就感却是国内期末成绩拿 95无法比拟的。
生活篇
很庆幸我选择了与 host family同住, 5个月的生活不仅使我全面了解了美国人的家庭生活,更使我们培养出深厚的感情。都说美国人是个外热内冷的民族,即表面上对你很热情,实际却不会和你有很深的交往。然而半年的相处却使我改变了这种偏见。我的房东 Mary是一个 60多岁的美国土生土长的单身女老师,领养了一个来自玛莎群岛的黑人小女孩 Miela,两个人相依为命,一起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同住的还有一位台湾的交换生,一家四口和睦相处,生活得很是惬意。 Mary平时工作繁忙,晚饭是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大家会把一天的见闻趣事说出来一起分享,这个过程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英语听力和口语。节假日与周末 Mary则会偶尔带我们三个孩子一起去剧院看演出,或去明尼阿波利斯附近的公园游览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短暂的五个月访学生活中,我们相当幸运的经历了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大小小的节日: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还有四年一次的大选日。万圣节的化妆舞会是万万不可错过的,也是一年当中大家戴上面具,尽情搞怪的巅峰时刻。万圣节那天我就接到了一个化妆舞会的邀请, Mary为我出谋划策,精心挑选了一套 costume,帮我扮成 cat woman的形象。那晚的 party上大家的造型千奇百怪:从落跑新娘到朱诺,从乡村女牧师到木乃伊……让我不得不对美国人的创新和搞怪赞叹不已。圣诞节和感恩节是美国最大的两个传统节日, Mary带我们去了她弟弟家,一整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 20多个人围坐一桌吃着感恩节火鸡大餐和南瓜馅饼,还有饭后的小游戏和聊天,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美国家庭的天伦之乐。 Mary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奥巴马迷,临近大选的那几场辩论赛她一场不落,甚至还认真做笔记。大选那天她兴致勃勃的的去当了一天志愿者,负责把投票人运送到投票点进行选举,回来还紧张兮兮的关注电视上的直播,那种热情和执着,恐怕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却是无数美国人的一个缩影。当总统和大选同民众的联系如此密切,政治变得如此受欢迎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讲一下美国的饮食文化,一言以蔽之,可谓是集众国之所长。美国只有 200多年的历史,加之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众所周知的快餐,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诸如麦当劳、肯德基、 burger king、 pizza hut、subway、 noodle company、 jimmy johnson等以汉堡、三明治为主的速食店可谓遍地开花,也是美国人经常光顾的场所。其他的餐馆基本则师汇集世界各地的美味的主题餐馆,如各种形形色色的意大利面餐馆,以墨西哥闻名的chipotle,以及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中餐馆等等。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美国人的民族特性所致:美国人不讲究饮食享受,以吃得饱、吃的方便快捷为标准,吃饭自然不会像我们一样讲究“色香味俱全”,更不会给各种食物冠上各种各样的名堂。即便是家庭主妇做饭,也会从超市买来半成品的蔬菜鱼肉之类,往微波炉里一扔,两分钟搞定一餐。记得当时我在 discussion group的一次讨论课上给大家带了两盒提前做好的饺子,并介绍了饺子的制作流程,他们都惊呆了,而讲到几乎每个人都会包饺子时,他们更是对勤劳能干的中国人民刮目相看。我在想有机会一定要让美国人了解的中国的火锅以及各种特色小吃,我们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的饮食文化那绝对是博大精深。每每想到这一点,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哈哈。
游走篇
平日的学习压力并不繁重,我们就到处走走逛逛,一路下来倒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从全美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 Mall of America,到火箭来明州与森林狼角逐的那场 NBA,再到偶然邂逅的 Hanson演唱会,再到校内校外一次次 party,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见证了感恩节过后黑色星期五的疯狂,在一次次的 party上见证了美国人自由与热情的个性,更深深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归国之前我们还有幸进行了一次环美旅行。东海岸的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费城,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以及中部的拉斯维加斯和北美大峡谷,短短的十几天里我们走遍了美国的十大州,走遍了美国的经济、金融、政治中心,也参观了全球顶尖级的学府: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加州伯克利分校……忘不了纽约华尔街与时代广场行色匆匆的人们,忘不了拉斯维加斯赌场内部奢华到极致的建筑格局和挥金如土的赌徒,忘不了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里的疯狂,也忘不了白宫前站到奥巴马演讲台上的激动……太多太多值得我们铭刻的回忆,而这些,又怎是语言能一一赘述的。
结束语: 144天的访学生活结束了,一切似乎又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每每回忆起在美国的点点滴滴,翻看电脑里留下的 14G近 6000张照片,偶尔会觉得这似乎在梦里。无疑这 144天精彩而步履匆匆的经历却使我对生活与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信念和方向。生活在延续,正如奥巴马在演讲词中提到的“美国是一个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国家”,让我们也坚信“生活师一个任何奇迹都能有可能发生的过程”,秉着这种信念,大气而从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