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份,一份在最后时刻匆匆交上的申请表把我带到了瑞典这个传说中的北欧童话王国。四个月的交流生生活转瞬即逝,然而这短短的四个月却注定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份总结则是为这段经历做一个注脚。
生活篇
一下飞机,我们还没有从踏上异国土地的兴奋劲儿中缓过神来,就面临着存粮耗尽的生存考验。头一个星期,我们四处打听斯德哥尔摩哪儿有便宜超市,还每每为价格大惊小怪,以国内双倍的价格吃顿麦当劳都得痛下决心,当然后来经过一番“历练”就面对一切价格波澜不惊了。 KTH给租的公寓离市区很远,安静的坐落在绿树掩映青草环抱的山丘之上,到山下的小火车站步行 15分钟,晚一分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火车从你眼前呼啸而过,这也是我们后来实践计算出来的。可以想见每次我们采购生活用品回来,都会懊悔在超市里不够克制,然后像“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啊,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几个大都是在家养尊处优的独生子,虽然已有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但是在厨房里仍然不免手忙脚乱,西红柿炒蛋也不是把西红柿和鸡蛋和在一起那么简单,也成功的做了几个舍友们交口称赞的菜,颇有几分自得。
在陌生的城市,问路是家常便饭,友善的瑞典人总会用上翘的尾音非常耐心解答你,荷兰人竟然讲颇为地道的美语,而在其他国家,常常是鸡同鸭讲,得连比划带猜。实际上瑞典是个非常含蓄内敛的民族,待人温和得体但绝对谈不上热情。他们非常注重个人空间,以礼貌的淡漠与人保持安全距离。即使在公车地铁上,若非与朋友结伴,只要有空排的座位,瑞典人大都不会选择与陌生人邻座。
学习篇
初识 KTH,八月底的斯德哥尔摩已露秋意,迎向大街一面斑驳的砖墙,午后阳光安静的投射到 KTH金色的校徽,还有满墙立体壁纸一样的爬山虎上。我还记得,有一个晚上我下课推开 E号楼古旧的木门,漫天飞舞的爬山虎的叶子,仿佛被 08年的最后一抹夕阳灼伤,红得热烈。然后长夜漫漫呵气成冰的冬季降临了。
KTH 的校园很美,你能从它教学楼的生满铜绿的门把看到历史,从完善的设施感受到瑞典人的贴心,从身着奇装异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学院,上面别着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徽章,有些彪悍的人全身上下满满当当,应该是社团活动狂人。)三两成群的学生们身上体会到青春活力,在自由严谨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堂上聆听教授们传道授业。
当然感触最深的,还是与国内迥异的教授们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当我忐忑不安的迎接我的第一堂课时,刚刚庆幸我们的教授是一个美国人,不用费力分辨口音掩埋下的单词,随即被她极快的语速和舌头打结的卷舌音打击到,一个头变成两个大。不得不无奈的承认,那些英语不是母语的教授的课,反而是我能听懂的最多的。在国内学英语,和到真实的语言环境用英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除了为应付考试而做相关的练习,有出国打算的人可以多阅读一些学术性的文章,多听一些讲解介绍性的听力。
虽然常常会为浸润着世界各地浓重口音的英语而困扰不已,教授们别出心裁的考察方法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又压力又挑战的。比如我在 period 1的一门课程 Ideation,教我们如何把一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 idea,发展成有商业前景的business idea,并能够获取投资。教授在 Wikispace上我们开辟了一块空间,每周我们看完她布置的材料之后,都要提交一个问题,她再从中筛选,分配到每 15人一组的小组中进行讨论,每人至少要有两次发言。教授也常常参与我们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醒我们参考某某资料或者联系实践经验。最终的考试,是制作一个 3分钟的视频,阐述你的business idea,从 background, innovation, feasibility, impact等方面,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能够吸引投资者。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教授播放创意独特自作精良的作品,由资深企业家点评,没有入选的同学要为你喜欢的一个视频写评论。
每次讨论都带给我惊喜和启发,不平凡的工作经验(去 google一下他们的工作单位常常被惊到)、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有问必究的严谨性。而我既缺乏这类专业知识,又不具备类似的工作经验,怎样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而不是做没有主见的附和者?我来自一个世人瞩目的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想我的背景就是我最大的优势。于是我尽量从“中国”的角度思考——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中国的背景下会怎样?以力图提出有启发性的观点。
最后的考试对于我是个全新的挑战。一开始确定主题的时候压力很大,担心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双重缺失。一遍一遍和老爸还有同学讨论我的创意和具体细节,一次一次的否定自己最初的想法,又有新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出,反复修改文稿,通过网络做调研收集数据,一个人躲在阶梯教室录视频,在洗手间录音频(洗手间隔音效果好),然后剪辑添加效果合成,最后哆哆嗦嗦的提交上我的视频,感觉自己被扒了一层皮。然而我学到的远远不止课堂上商科的知识,还有如何制作多媒体展示文件等等,这些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后一堂课,同学们的风格各异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奇思妙想或许有些荒诞,但却蕴藏着异军突起的能量。
还有一门课程 Swedish Society,教授除了讲课,会穿插带我们参观各种博物馆,走访斯德哥尔摩的大街小巷,或者播放反映瑞典人日常生活和国民性格的电影。整个课程会有两个 seminar,四人一组,讨论教授布置的命题,并以essay, slide, 或者 video的形式完成报告,再小组互评。上这门课的大多是国际交流生,教授常常鼓励我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更要求我们在报告中就某一社会问题在多个国家的背景下进行讨论,深刻的体会文化差异。
本来以为这只是门介绍性的课程,很轻松的就混过去了,然而我们的教授是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向我们介绍瑞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实际上真正由她讲授的课程只有一节,其它的 lecture和 excursion都是由专门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学者专家讲解。我们的 seminar report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比较某一社会问题在不同国家的状况,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于是我们的目光就不仅仅局限于一些表层的现象,研究之下更油然而生一种社会责任感。
总之,国外的教育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学方式多样化,尤其是充分利用了网络计算机的便捷和其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短短四个月,我获益良多。
旅行篇
欧洲的背包客是十分幸福的,只要持有申根国签证,在网上订购廉价的机票,在经营模式成熟的青年旅馆里定好床位,再对目的地稍微做些功课,你就可以愉快的上路了。西方的观念鼓励年轻人多出去走走见识一下世界,为 25岁以下的年轻人提供了许多便利。几乎所有景点都出售学生票,欧洲铁路提供任你选择的几国几日联程票,也有针对青年学生的优惠。于是我们在课程的间隙,用脚步丈量了许许多多地理课本上的概念,它们从书页的文字里生动的站立起来,带给我全新的文化体验。罗马没落的辉煌,巴黎高傲的奢靡,巴塞罗那亲切的热情,阿姆斯特丹大胆的开放,每每令我叹为观止。
我想我们同行的八个人都会说:“这是一段我永生难忘的经历。”是的,我们不仅仅体验了西方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了解了欧洲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个人,这是一个跳出旧环境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学习不止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更要学以致用,大胆的尝试创新,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
瑞典,这个童话般的北欧国家有太多美丽的东西,少男少女们柔软的金发和羽扇一样的睫毛,古朴而端庄的中世纪建筑群,秋日的缤纷树林,冬天的皑皑白雪,城铁穿过梅拉伦湖时映入眼帘的粼粼波光。我会永远记得斯德哥尔摩美丽的模样,永远记得我们每天都有故事的交流生活。